1. 首页 > 香烟新闻

头条!免税香烟一手货源专供出口香烟“品质保证”

近日,一起牵涉"专供出口香烟"的跨国售假案揭开免税商品流通暗网。在江苏昆山从事外贸工作的张先生向记者反映,其通过社交平台采购的50条标称"免税专供出口香烟",经烟草质量监督检验站鉴定,焦油含量超标2.3倍且含有未申报的香精成分。这起典型案例让"品质保证"的承诺沦为黑色幽默。

"对方出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出货单’显示货源来自海南自贸港,到手的香烟却印着中东地区专属警示图标。"张先生提供的交易记录显示,供货商以"一手货源"名义承诺"与免税店同生产线",实际交付的货品中,17条外包装喷码与盒内钢印存在毫米级偏差。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烟盒内竟夹带印有境外社交账号的金属卡片。

​调查发现,这类交易往往依托精密的技术伪装​​。涉事团伙利用激光雕刻机制作高仿免税标识,甚至在每条香烟内置入可验证的"海关溯源二维码"。记者实测发现,扫描这些二维码会跳转至高度仿真的"中国电子口岸"查询页面,但技术人员解析代码后发现,该页面实为境外服务器托管的镜像网站。

头条!免税香烟一手货源专供出口香烟“品质保证”

海关部门8月5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查获的非法卷烟中,标称"专供出口"的货品占比达41%,较去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在青岛港近期截获的23个集装箱中,伪装成"电子元件"的283万支香烟均贴有"品质保证"防伪贴,经鉴定这些防伪贴的紫外荧光反应与正品存在0.3秒延迟差异。

"所谓‘专供出口’已成走私新话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烟草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振华指出,根据《出口卷烟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办法》,正规出口卷烟需在箱包、条包、盒包上实施"三专标识"管理。其团队检测发现,市面流通的"免税专供"香烟中,完全符合出口标准的不足12%,部分样品重金属含量超国标7倍。

在广东佛山,做代购生意的陈女士遭遇更专业的骗局。她向记者展示的"云仓管理系统"显示,供货商可实时调取迪拜、新加坡等地"保税仓"的监控画面,声称实现"品质保证可视化"。​​业内人士揭露,这些实时画面实为提前录制的视频素材​​,GPS定位数据也能通过虚拟定位软件伪造。

头条!免税香烟一手货源专供出口香烟“品质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升级趋势。8月7日,杭州警方通报的案例显示,某团伙使用AI换脸技术制作"境外工厂巡检视频",在其搭建的"免税香烟一手货源"平台上,虚拟主播24小时讲解所谓的"专供生产线"。技术人员解析其后台发现,该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生成不可篡改的"电子质量证书",但发证机构"东盟烟草质检中心"查无此单位。

"消费者可能面临三重法律风险。"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跨境业务部主任王勇强调,根据《刑法》第140条和214条规定,即便不知情购买走私卷烟,若累计案值超过5万元,可能被认定为间接走私。其代理的案例中,有消费者因重复购买"品质保证"的免税香烟,最终被追缴违法所得并处三倍罚款。

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监管升级。8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海关部门开展"护帆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使用"专供出口""免税直邮"等宣传语的非法经营行为。在某跨境电商平台,带有"一手货源"关键词的商品24小时内下架率达93%,部分店铺转而使用"跨境特需品""完税替代方案"等隐语继续运营。

​行业观察发现,真假混卖已成新趋势​​。在查获的"免税专供"香烟中,约35%为正品空盒重新封装,65%为完全仿制。犯罪团伙通过真烟盒回收产业链,以每个2-8元的价格收购免税店废弃包装,再灌装劣质烟丝二次销售。这种"半真半假"模式大幅增加鉴定难度,普通消费者仅凭外观根本无法辨别。

面对复杂形势,正规企业正在构建技术防线。中免集团8月10日上线"阳光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烟盒上的量子云码,可查看从烟叶采购到出口报关的119项数据流。​​中国烟草学会专家认为,这种全链条透明化或将重新定义"品质保证"的行业标准​​,迫使非法经营者退出市场。

头条!免税香烟一手货源专供出口香烟“品质保证”

截至发稿前,这场风暴已引发产业链地震。天眼查数据显示,8月以来"免税贸易"相关企业新增法律诉讼激增217%,而"出口商品认证"服务企业注册量增长189%。这场以"品质保证"为幌子的商业迷局,正在倒逼整个行业建立更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正如某省烟草专卖局负责人在内部会议上所言:"当造假成本高于制真利润时,灰色产业自然失去生存空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