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批零兼营"为核心的国烟行业创新活动在长三角地区引发连锁反应。这场由某头部电商平台发起的"万店直通"计划,本意是打通批发与零售的供应链壁垒,却意外暴露部分商家借活动之名实施跨区域违规经营的新动向。在江苏常州经营社区超市的张先生(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订货系统后台——屏幕里跳动的"活动!国烟批发零售"弹窗提醒,记录着这场商贸实验的曲折历程。
8月15日活动首日,张先生通过"批零兼营"通道订购的50条中华香烟,到货时外包装封条竟出现两种不同的激光防伪版本。经江苏省烟草质检站鉴定,其中32条为非法渠道流通的串码烟。"活动页面上明明标注着'厂家直供''三码合一',点开详情页才发现免责条款里藏着'混合货源'的说明。"张先生翻出的电子合同显示,供应商巧妙利用"批零兼营"的政策模糊地带,将不同渠道货品混装配送。这场始于让利促销的商业活动,最终演变为涉及9省23市的专项清查行动。
这场风波折射出新型经营模式下的监管困局。全国烟草专卖管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1-8月备案的"批零兼营"主体激增至12.7万家,同比增幅达240%,但其中32%的经营记录存在跨区销售异常。在广东查处的典型案例中,某商家借"活动!国烟批发零售"名义,通过零售终端累计批发销售卷烟1800万支,涉及金额超860万元。其开发的智能分账系统能自动拆分订单,将大宗批发伪装成零散零售交易。
"批零兼营本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创新尝试。"中国烟草学会流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立新指出,根据《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同时持有批发与零售许可证的企业本就可依法开展业务。但部分商家利用"活动"的短期性特征,开发出"化整为零"的智能分销系统:当单笔订单超过50条时,系统自动拆分为多个30条以下的零售订单配送,完美规避"无证批发"的监控阈值。
监管科技的迭代正在构筑新型防线。记者在浙江省烟草专卖局指挥中心看到,大屏上跳动的"天网2023"监测系统,正对全省6.8万个"批零兼营"主体实施动态画像。这套融合了机器学习算法的监管平台,能通过配送地址聚类分析识别可疑批发行为。系统上线三个月来,已预警异常交易1273起,其中查实违规跨区批发占比68%。但技术人员坦言,已有商家开始使用生成式AI伪造零售订单地理分布,给研判工作带来新挑战。
法律界人士对此类"技术性违规"保持高度警觉。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敏提醒,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任何单位或个人批发卷烟必须持有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近期上海某商贸公司因使用"批零兼营"智能分单系统,被认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不仅没收违法所得,更被处以货值金额两倍罚款,合计达214万元。
在这场渠道变革中,合规经营者也在探索突围路径。记者走访发现,某央企背景的烟草经销商推出"阳光批零"计划,所有参与活动的商品均加载区块链溯源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从生产到配送的完整链路信息,甚至能追溯至具体机台的生产班次记录。该企业运营总监透露,虽然技术投入使成本增加5%,但活动期间复购率提升至83%,"真正实现'批零兼营'的良性循环"。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阵痛同样明显。在福建厦门,经营二十年的烟草零售商林女士为加入"批零兼营"活动,不得不升级ERP系统并与七个新平台对接。"原来每月处理300单零售,现在要应对2000单批零混合订单。"她的店铺后台数据显示,活动期间人工审核成本暴涨400%,但毛利率反而下降2.3个百分点。这种矛盾现状促使行业协会紧急出台《批零融合操作指引》,明确建议中小商户谨慎评估技术承接能力。
随着"金叶2023"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披着创新外衣的违规"批零兼营"活动正加速清退。截至9月10日,全国已查处违法案件470起,下架违规商品链接12万条,某电商平台更主动关闭"批零兼营"活动入口进行系统升级。但在某些加密通讯群组,"活动!国烟批发零售"的暗语仍在流转——套用他人许可证生成的虚拟店铺,或许正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模拟真实零售订单特征。
这场由智能分单系统引发的行业震荡,既展现出渠道创新的巨大潜力,也暴露出法律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窘境。正如张先生手机里尚未关闭的活动倒计时提醒,鲜红的数字仍在执着跳动,而街角烟草专卖稽查车的电子屏上,"规范经营"的警示标语正滚动播放。两者构成的魔幻现实主义图景,或许正是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必经的阵痛期写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