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免税香烟可在内地开店销售"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所谓'政策允许'的传言与现行法规形成强烈冲突。记者调查发现,该传言源于某短视频博主对《海关对免税商店及免税品监管办法》的片面解读,实际上国家烟草专卖局、海关部门等多部门已联合辟谣,明确强调免税香烟仅限在指定口岸和免税店销售,任何在内地开设实体店销售免税烟的行为均属违法。
事件的导火索是广州白云区某商铺悬挂"免税香烟授权经销点"招牌被查处。据市场监管部门通报,该店通过伪造海关免税标识、篡改烟盒喷码等手段,将走私香烟伪装成"政策允许"的免税商品销售。执法人员现场查获假冒免税标识的中华、芙蓉王等品牌香烟230条,涉案金额达18万元,店铺负责人因涉嫌非法经营罪已被刑事拘留。
"以为找到了政策漏洞,结果踩了法律红线。"在浙江义乌经营烟酒行的陈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今年3月,他经同行介绍结识自称"免税渠道总代理"的周某,对方出示伪造的《免税商品境内销售试点批复》,承诺可提供"政策允许"的进货路径。首批到货的50条香烟外包装与免税店产品完全一致,但当陈先生试图通过海关溯源系统验证时,却发现所有喷码均系伪造。这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暴露了所谓'政策允许'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现行监管体系对免税香烟流通有着严格界定。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免税香烟必须标注"中国关税未付"专用标识,且仅限在海关监管区内零售。海关部门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查获的免税香烟走私案中,利用"政策允许"话术实施诈骗的案件占比已达37%,较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在某跨境电商平台后台,办案人员发现走私者将免税烟与普通商品混装,通过伪造"跨境直邮"证明文件规避监管。
法律界人士特别指出,个别商家鼓吹的"政策允许"实质是偷换概念。根据《海关对免税商店及免税品监管办法》第七条,经营免税品必须向海关部门申请特许资质,且销售场所必须设在口岸隔离区或国际运输工具内。正在修订的《免税卷烟和雪茄烟经营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更是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免税香烟销售区域,违者最高可处货值五倍罚款。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近期接到的投诉显示,42%的网购免税香烟纠纷涉及"政策允许"话术诈骗。在福建某投诉平台,化名"老烟枪"的网友留言:"商家出示的'政策试点文件'盖着伪造的红头公章,收货后才发现是假冒产品。"这种利用政策信息不对称实施的精准诈骗,正成为新型犯罪趋势。烟草专卖局质检报告显示,查获的假冒免税香烟中,焦油含量超标达正品2.8倍,重金属残留量超国标11倍。
面对日益猖獗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正构筑"科技+法治"的立体防线。在深圳湾口岸,海关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新型太赫兹检测仪的威力:这种能穿透包装识别烟丝成分的设备,2025年已查获走私香烟1.7万条。区块链溯源系统的上线,更是实现了每包香烟"一物一码"全流程追踪,任何异常流通都会触发预警。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技术监管织就天罗地网,'政策允许'的谎言终将无处遁形。
法律专家提醒消费者,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必须从当地烟草批发企业进货。那些宣称"政策允许跨区域销售"的渠道,实则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非法交易。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强调,2025年将重点整治"免税""特供"等违法广告,对传播'政策允许'虚假信息的网络平台同步追责。
在这场"政策允许"的舆论漩涡中,海南某免税城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合规销售的全流程:每位消费者购买免税香烟前,必须验证离岛机票、身份证并绑定"数字护照",系统自动比对海关离岛信息后才可完成交易。这种"制度+技术"的双重保障,或许能为破解行业乱象提供范例。但正如海关部门发言人所说,根治'政策允许'类诈骗,既需要持续强化监管,更依赖消费者对非法渠道的自觉抵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