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场监管部门通报的一起特大网络售假案,将“一举两得”这个充满诱惑力的消费命题推向舆论风口。涉案商家以“官方授权、价格直降50%”为噱头,在多个平台宣称能让消费者实现“正品与低价一举两得”,实则通过伪造报关单、篡改物流信息等手段销售假冒奢侈品。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查处的虚假宣传案件中,含“一举两得”关键词的营销话术占比达34%,其背后折射的消费焦虑与市场乱象,正催生新型商业犯罪模式。
这场风暴的核心,是消费者对“一举两得”的理想化追求与市场现实间的尖锐矛盾。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受访者将“正品保障”和“价格优势”列为网购首要考量,但仅有9%的消费者确认成功实现过两者兼得。在拼多多、抖音等平台监测系统中,标注“工厂直供”“海关扣押品”等宣称能“一举两得”的商品链接,涉假举报率高达72%,其价格通常比官方渠道低30%-60%,成为职业造假团伙的主要渗透领域。
在这场“一举两得”的消费迷局中,杭州白领张晓薇(化名)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4年4月,她在某直播间以市场价四折购入标榜“专柜验货、海外直邮”的奢侈品牌手袋,卖家出示的电子清关单显示货物从迪拜经香港“一举两得”转运内地。到货后,张晓薇通过品牌官方小程序扫描芯片显示“正品”,但实体店鉴定发现五金件刻字工艺与正品存在毫米级差异。后经警方调查,该芯片实为破解品牌数据库后写入的伪造信息,所谓“一举两得”的物流轨迹,系利用保税仓“一日游”业务炮制的虚假路径。
造假产业链已形成支撑“一举两得”骗局的完整技术体系。浙江某地查获的制假窝点中,查获的AI图像生成设备能批量产出高清商品细节图,与正品差异率控制在0.3%以内。更隐蔽的是,部分团伙开发了“一举两得验证系统”——消费者扫描防伪码后,会跳转至高度仿真的品牌官网子页面,这种将正品数据库与仿品序列号混编的技术,使普通验真手段完全失效。市场监管总局技术专家指出,此类系统每小时可生成10万个“一举两得”认证码,每条造假成本不足0.2元。
跨境通道成为“一举两得”骗局的重灾区。深圳海关2024年第二季度查获的475起侵权案件中,83%的货品贴有“跨境电商直营”“免税余量”等标签。犯罪团伙利用消费者对保税仓的信任,将高仿品与正品以9:1比例混装发货,当消费者抽检到正品时,便误以为实现“一举两得”。这种“掺真售假”模式,使某涉案网店在被查封前累计获得98%的好评率,非法获利超2.3亿元。
监管科技的升级正在撕破“一举两得”的伪装面纱。2024年3月启用的全国商品溯源区块链平台,要求跨境商品从生产到清关的全流程数据实时上链,广州南沙保税区试点中已成功拦截1.2万件标榜“一举两得”的假冒商品。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推出的“AI鉴真官”系统,通过显微级图像比对与材料光谱分析,将奢侈品鉴真准确率提升至99.7%,日均阻断“一举两得”类虚假交易超4600笔。
二手交易平台正沦为“一举两得”骗局的新温床。转转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5月新增商品中标注“全新未拆封”“转让免税品”的链接,经审核发现46%存在篡改购买记录行为。北京警方破获的某犯罪团伙,通过技术手段批量生成境外商场电子小票,配合“一举两得”的话术,将莆田产运动鞋伪装成奥特莱斯尾货销售,价差空间达300%-500%。
在这场“一举两得”的持久战中,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上海市消保委开展的对比实验显示,宣称能“一举两得”的商品中,正品率仅11.4%,且低价正品多存在于品牌清仓、官方促销等限定场景。正如中消协秘书长彭新民所言:“真正的‘一举两得’应建立在透明供应链与合理利润基础上,而非违背市场规律的畸形低价。”当记者走访杭州跨境电商产业园时,海关人员正对某批标榜“一举两得”的进口化妆品进行开箱抽检,X光成像仪下,瓶体激光编码的细微断裂带暴露了仿品本质——这场关于品质与价格的博弈,终将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中找到平衡支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