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便利店经营者发现,20元以下香烟频繁断货的“供不应求”现象愈演愈烈。在北京朝阳区经营便利店的李国华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进货系统界面:本月申请的8款15-20元档香烟中,仅到货3款,且单款供货量较去年同期减少60%。"现在连红塔山经典1956这种12元的‘硬通货’都要靠抢,烟草公司的配送车还没到店门口,就被其他商户截留了。"他的遭遇折射出当前低价卷烟市场的供需失衡困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20元以下香烟的订单满足率仅为68.7%,较2023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这种“供不应求”的态势在10-15元价位段尤为突出,某省烟草公司生产管理部负责人透露:"我们现在优先保障25元以上产品的原料供应,低价烟生产线开工率已降至75%。"这种策略性减产直接导致零售终端出现结构性缺货。
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印证了市场异动。在深圳科技园工作的张伟发现,公司楼下三家便利店均无18元的南京(炫赫门)库存。"店员说这款烟现在属于‘周抛型产品’,每周二补货后两小时就售罄。"记者通过电子支付平台调取的销售数据证实,15元档香烟的动销率已达3.8次/周,是30元以上产品的2.3倍。这种高频周转加剧了"供不应求"的观感,即便实际产量并未显著下降。
供应链的倾斜配置是矛盾的核心。某大型烟草物流中心运营数据显示,20元以下香烟的仓储周转周期压缩至4.2天,而高端产品仍维持12天的传统周期。"低价烟现在像生鲜品一样流转,经销商根本不敢囤货。"物流经理指着的实时监控屏显示,某款零售价16元的黄鹤楼(软蓝)刚完成分拣,就被标注为"紧急调拨"状态。
政策调控与市场规律的角力正在重塑行业生态。根据财政部2025年烟草税改方案,20元以下卷烟的综合税率较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直接挤压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某中烟公司财务总监算过一笔账:"现在生产一包15元的烟,税后净利润只有0.23元,不到高端烟的1/5。"这种收益差异迫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消费端的结构性变化加剧了供需矛盾。中国烟草学会的调研显示,选择20元以下香烟的消费者占比从2021年的54%跃升至2025年的72%。这种"消费降级"趋势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密切相关。经济学家王立平分析:"当家庭债务收入比突破60%时,非必需品的消费压缩往往从香烟这类‘小额高频’支出开始。"
零售终端的应对策略充满无奈。在杭州经营连锁便利店的陈敏尝试用"配货制"破解困局:"现在想进10条芙蓉王(硬),必须搭购5条30元以上的滞销品。"这种捆绑销售导致其门店的卷烟库存周转天数从18天延长至27天。"供不应求的低价烟带不动积压的高价烟,反而占用了更多流动资金。"她展示的进销存系统显示,20元以下香烟的缺货标识已连续亮起17天。
生产端的科技创新试图破解困局。记者在某智能化生产基地看到,柔性生产线可在48小时内切换生产6款不同价位的卷烟。技术负责人解释:"我们现在用同一套设备生产18元和28元的产品,通过原料配比和包装工艺实现差异化。"这种模式虽提升了产能弹性,但低价烟的单包生产成本仍高出高端烟13%。
市场监管的强化带来新变数。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月启动的专项行动,要求20元以下香烟抽检频次提升至每月2次。某品牌因连续三次抽检发现爆珠破裂率超标,被强制停产整顿两周。这种严控态势让生产企业更趋谨慎,"宁可少产也不能冒险"的心态进一步收缩供给。
面对愈演愈烈的"供不应求"现象,业内人士指出破局关键。烟草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明认为:"需要建立动态供需调节机制,利用大数据预测区域消费特征,实现精准投放。" 已有企业试点"数字烟草证"系统,根据零售终端的实际销售能力智能分配紧俏产品。这套系统在试点的三个月内,将某15元档香烟的到货率从41%提升至68%。
在这场关乎3.5亿烟民日常消费的供需博弈中,各方仍在寻找平衡点。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临近,20元以下香烟的"供不应求"或将持续考验政策制定者与市场参与者的智慧。正如某省级烟草公司负责人所言:"我们既要履行控烟责任,又要保障合理供给,这比单纯追求利润复杂得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