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制造业经历新一轮市场震荡,一家深耕精密零部件领域的老牌工厂却逆势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据海关部门最新数据显示,这家成立十年的企业连续三个月出口订单同比增长23%,在长三角多家同行因海外需求萎缩被迫减产时,其生产线始终保持满负荷运转。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靠谱十年老厂稳定出单”的背后,正是“经验丰富”的供应链韧性在发挥关键作用。
走进位于浙江宁波的华晟精密制造园区,价值2.6亿元的德国进口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正全速运转。工位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来自德国、墨西哥、越南的订单数据——这恰好印证了企业副总经理张伟向记者展示的“成绩单”:近三个月新签合同金额达1.7亿元,其中78%来自合作五年以上的老客户。“上周刚向慕尼黑发走三批汽车涡轮增压器壳体,墨西哥工厂的医疗器械零部件订单又追加了30%。”张伟指着正在装车的集装箱说,仓库周转天数已压缩至6.8天,比行业平均水平快四成。
“关键时刻还是得找经验丰富的伙伴”——这句跨国企业采购负责人的感慨,在动荡市场中显得尤为真切。美驰集团亚太采购总监李明浩向记者透露,他们已将华晟的汽车零部件采购占比从35%提升至52%,“当东南亚供应商因电力短缺频繁延误交货时,华晟总能通过稳定出单守住我们的生产线”。这种信任建立在十年积累的应急体系上:去年台风“梅花”导致宁波港停运期间,华晟通过中欧班列替代方案,准时将价值4200万元的航空零件送抵汉堡,避免客户产线停工。
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化的双重压力,这家老厂的应对策略凸显“经验丰富”的优势。财务总监陈莉向记者展示的套期保值记录显示,企业提前锁定了未来六个月的铜、铝采购价格,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870万元。“十年间经历过四轮大宗商品暴涨暴跌,我们摸索出了动态对冲模型。”她透露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已接入上海期货交易所实时数据,能自动生成采购策略建议。
在行业普遍遭遇“订单碎片化”挑战的当下,华晟的生产线却呈现出独特弹性。记者注意到,同一条自动化产线上午在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端盖,下午便切换至工业机器人关节部件。技术总监王峰解密道:“十年积累的3800套工艺参数库,让产线切换效率提升三倍。”这种能力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为某欧洲车企开发的48伏轻混系统壳体,从图纸确认到首批样品交付仅用11天,刷新了该客户在华采购纪录。
“靠谱十年老厂稳定出单”的现象绝非偶然。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周振宇分析,当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时,“经验丰富”的制造企业凭借技术沉淀和风险管控能力,正在形成新的竞争壁垒。据赛迪顾问统计,今年前五个月,成立十年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订单稳定度比新锐企业高出41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在高端制造领域更为显著。
不过,华晟的管理层保持着清醒认知。当记者问及如何保持稳定出单能力时,董事长赵志刚特意带记者参观新落成的检测中心——这里配备的价值1500万元工业CT设备,能精准识别零件内部2微米级缺陷。“经验必须建立在数据根基上。”他指着正在进行的变速箱壳体检测说,十年积累的600万组检测数据,正在训练自主开发的AI质检模型,这是拿下某德系豪华品牌独家订单的关键筹码。
傍晚时分,记者在厂区遇到前来考察的越南VinFast供应链团队。领队的采购经理阮文忠直言,选择华晟不仅因其“经验丰富”,更看重其应对危机的实战能力:“他们为欧洲客户设计的‘三国四地’备份生产方案,正是我们急需的解决方案。”据透露,双方已就电动汽车底盘件供应达成初步协议,首批订单价值超3000万元。
当夕阳余晖洒在“华晟智造”的厂牌上,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正驶向宁波舟山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靠谱十年老厂用“稳定出单”书写着中国制造的韧性故事——正如厂区电子屏上滚动的标语:“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海关数据显示,该企业本月前两周出口报关量同比再增19%,持续验证着这条铁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