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宁波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慈溪某保税仓查获一批标称“爱喜全系列”的电子烟产品,其外包装标注的32种口味数量创下国内单次查处纪录,实际检测却发现其中19种口味未通过国家烟草标准备案。这一事件使得“爱喜全系列‘蔚为大观’”的营销话术陷入舆论漩涡。中国电子商会2023年行业监测报告显示,宣称“全系列”销售的电子烟品牌中,存在超范围经营行为的占比高达67%,部分商家通过制造“产品矩阵蔚为大观”的假象,掩盖违规销售的本质。
此次查获的电子烟涵盖“蓝莓冰酒”“茉莉龙井”等创新口味,产品手册宣称“满足全场景需求”,但检测显示12种雾化液使用了禁用添加剂。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烟弹内置可替换芯片,用户扫描二维码即可解锁隐藏口味,这种“蔚为大观”的技术创新,反而成为规避监管的工具。执法人员透露,违法分子利用保税仓“整进零出”的政策便利,将未获批产品混入合规批次分拆销售。
29岁的自媒体从业者林悦(化名)的经历印证了这种乱象。今年5月,她在直播平台购入标价888元的“爱喜全系列典藏礼盒”,内含宣称“限量研发”的24种口味烟弹。到货后发现所谓的“北海道薰衣草”“马达加斯加香草”等八种口味,实际是同款雾化液更换标签的产品。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显示,这些烟弹的尼古丁含量波动幅度达±23%,远超国家标准允许的±5%误差范围。“主播反复强调这是‘蔚为大观的技术突破’,没想到竟是偷换概念。”林悦的遭遇并非个例,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涉及“全系列”电子烟的纠纷中,61%与“口味虚假标注”相关。
深入调查发现,“蔚为大观”的产业表象下暗藏精密运作。在福建厦门某电子产业园,记者暗访到为爱喜代工的工厂正在生产“双重身份”烟弹——通过旋转底部调节环,同一产品可显示两种不同口味标识。这种“一弹双味”设计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制造产品丰富的错觉。更隐蔽的是,部分烟弹外包装采用温变油墨印刷,常温下显示为已备案口味,遇热则浮现出“神秘限定款”字样,利用物理特性规避常规质检。
这种“伪创新”正在冲击市场监管体系。正规电子烟企业需为每个口味支付2-3万元的检测备案费用,而违法厂商通过“马甲式申报”将同一配方标注为多个口味。在江苏无锡查处的案例中,某代工厂用三种食用香精调配出基础雾化液,通过调整香精比例和命名方式,衍生出28种所谓的“独家口味”。这种“蔚为大观”的障眼法,使得单款产品的违规利润提升400%以上,却将健康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暴利驱动下的“全系列”竞赛已引发连锁反应。广东深圳某合规品牌的市场总监透露,其公司研发的9种备案口味因“数量不够壮观”,在招商会上被经销商集体抵制。部分零售终端要求厂商至少提供20种以上口味,否则拒绝上架。这种扭曲的市场需求,倒逼企业将资源投向“口味数量军备竞赛”,而非真正的产品安全创新。
监管科技的反制措施正在升级。国家烟草专卖局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新增“口味光谱分析”功能,通过比对雾化液成分光谱图,识别“换名不换料”的违规产品;杭州市试点“电子烟溯源码穿透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该口味在全国范围的销售授权记录。这些技术手段虽提升了监管精度,但面对“蔚为大观”的造假手段,仍显力不从心——在近期查处的跨省案件中,违法团伙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随机成分比例,同一配方的光谱图差异率控制在0.3%以内,完美规避机器审核。
在这场“创新与监管”的博弈中,消费者教育显得尤为关键。上海市消保委推出的“三查”指南——查备案编码、查成分清单、查检测报告——已在部分社区取得成效。正如果断放弃收集全系列口味的玩家王先生所言:“真正的科技魅力不在口味的‘蔚为大观’,而在安全标准的毫厘不差。”当市场重归理性,或许这场以数量为噱头的竞赛,终将让位于质量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毕竟,行业进步的标尺,从来不是产品名录的长度,而是安全底线的坚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