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烟草专卖局在潮南区查获一起特大制售假冒中华烟案件,现场查扣成品假烟1.2万条及激光打码机等设备,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这起案件让“汕头哪里卖中华烟”的搜索量单日暴涨430%,更引发公众对“国货经典”流通安全的深度思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标志性品牌,中华烟202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18.7%,但伴随其市场地位的,是制假售假、走私分装等乱象的持续升级,尤其在汕头这类沿海商贸活跃地区,正品流通渠道与灰色产业链的博弈愈演愈烈。
所谓“国货经典”,在汕头部分商贩口中却成了真假混卖的营销话术。记者暗访发现,在澄海区324国道沿线,多家烟酒行将中华烟与其他进口卷烟混放展示,当顾客询问货源时,店主普遍以“特殊渠道”“内部调拨”等说辞应对。一位从业十余年的烟草零售商透露,市面上流通的中华烟约有15%存在码段异常或包装瑕疵,这些产品多通过渔船从周边海域接驳入境,经二次封装后流入终端市场。“真正的‘国货经典’应该具备完整追溯体系,但现在很多店铺连烟草专卖许可证都不愿公示。”该人士补充道。
消费者李女士(化名)的经历颇具警示意义。2024年春节前夕,她在某社交平台看到“汕头直销中华烟‘国货经典’”的广告,以每条低于市场价280元的价格购入两箱软中华。收货后发现卷烟外包装的防伪标识无法通过官方验证,吸食时更出现明显刺喉感。经广东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鉴定,该批卷烟不仅烟丝掺杂工业染料,焦油含量更是超出国家标准3倍。“本想支持民族品牌,却买到危害健康的假货。”李女士的遭遇在汕头并非个例,市消委会数据显示,2023年涉及中华烟的投诉中,63%与网购渠道相关。
这种对“国货经典”的信任危机,折射出监管与技术博弈的新态势。据汕头海关通报,走私分子近年采用“化整为零”策略,将整条中华烟拆解为散支,混杂在玩具配件中通过国际邮包入境,到岸后再用高仿包装盒重新封装。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假烟生产窝点引进自动化卷接机组,使得假烟接装纸的烫金精度达到微米级,肉眼难辨真伪。中国烟草学会专家指出,“国货经典”的防伪技术需从静态标识向动态验证升级,例如推广具有区块链追溯功能的电子标签,让每包中华烟都能在手机端验证流通轨迹。
在这场保卫“国货经典”的攻坚战中,汕头市已启动“雷霆2024”专项行动。市场监管部门联合互联网平台建立“中华烟正品地图”,接入全市3267家持证商户信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验店铺资质。然而基层执法人员坦言,新型犯罪手段的智能化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在某次突击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某仓库使用液压升降系统将假烟藏匿于地下六米深的混凝土夹层,这种“地下金库”式的仓储方式,已超出常规检查手段的覆盖范围。
法律界人士强调,维护“国货经典”声誉需要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根据《刑法》第214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且违法所得超5万元即构成刑事犯罪,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微商交易记录难以固定,多数案件最终只能行政处罚了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近期公布的判例显示,某售假团伙通过200余个微信账号分流交易,违法所得累计超800万元却仅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这种违法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客观上助长了仿冒“国货经典”的投机心理。
中华烟作为民族品牌的“金字招牌”,其价值早已超越商品本身。在汕头大学举行的烟草经济研讨会上,多位经济学家指出,“国货经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通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信任通道。参考茅台酒的数字营销体系,中华烟可探索建立“云鉴真”平台,消费者购买前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360度查验产品细节。这种技术赋能的透明化消费体验,既能遏制假货流通,又能强化年轻群体对民族品牌的文化认同。
从韩江畔查获的假烟窝点到街边商铺的真伪之争,围绕“国货经典”的保卫战仍在持续。正如中国烟草总公司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每一包中华烟都是中国制造的缩影,守护这份品质承诺,需要企业创新、监管严明与消费者理性共同铸就。”当夕阳映照在汕头老城区的骑楼群上,那些镌刻着“诚信经营”字样的老字号招牌,或许正是“国货经典”最好的时代注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