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杭州市民陈先生在河坊街"老字号烟酒行"购买的"中华(双中支)"引发舆论关注——外包装防伪标识通过"中国烟草溯源"小程序验证为真,但烟支滤嘴长度比官方标准短1.2毫米。经浙江省烟草质量检测站鉴定,该批卷烟系利用回收烟盒二次灌装的"高仿品"。这种"半真半假"的新型造假手法,让"货真价实"的消费诉求面临更大挑战。
市场监管总局"春雷2025"专项行动最新战报显示,3月以来全国已捣毁79个制假窝点,查获仿冒"芙蓉王""黄鹤楼"等品牌的自动化生产线11条。在福建云霄县查获的案例中,造假团伙利用AI图像生成技术仿制防伪标签,其印刷精度达到4000dpi,肉眼难以辨别。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假冒卷烟竟通过物流系统流入了三四线城市的连锁便利店。
面对打假困局,正规渠道持续升级防伪体系。湖南中烟宣布自5月1日起,"白沙(和天下)"系列启用"量子云码"技术,消费者用手机闪光灯照射烟盒,可见纳米级动态星空图案。江苏烟草专卖局则在"苏烟(彩中)"包装内植入微型温感芯片,烟盒温度超过45℃时,芯片会自动向监管平台发送预警信号。"这些技术创新让'货真价实'不再只是口号。"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专家在技术评审会上强调。
消费者的智慧在这场"保真战役"中不断进化。抖音平台"卷烟鉴别"话题下,一条"紫光灯照射法"教学视频获赞超280万次。记者实测发现,正品"玉溪(初心)"的镭射防伪区在365nm波长光源下会显现"双龙戏珠"暗纹,而高仿品仅显示模糊光斑。但打假专家提醒:"部分造假者已掌握变色油墨技术,单一鉴别方法并不可靠,必须多维度验证。"
线下渠道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在成都春熙路,全国首家"烟草智慧体验店"4月10日正式营业,店内配备的"AI鉴真机器人"可在20秒内完成整条卷烟的全方位检测。店长向记者演示时,将一条"云烟(印象庄园)"放入检测舱,机器立即显示:"第17包烟盒侧边热封接口存在0.3毫米偏差,建议复检。"这种将尖端科技植入消费场景的创新,让"货真价实"有了更直观的保障。
跨境电商领域同样掀起"保真革命"。4月8日,中免集团与海关部门联合开发的"跨境烟草溯源系统"上线试运行,消费者扫描"日免七星"包装上的二维码,可查看从东京成田机场保税仓到国内提货点的全程温湿度记录。在深圳宝安机场免税店,香港旅客王女士体验后感叹:"连运输车厢的震动频率都有数据记录,这种'货真价实'的诚意让人安心。"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卷烟消费维权白皮书》揭示,选择正规渠道的消费者满意度达91.7%,而通过微商等非授权渠道购烟的投诉率高达64.3%。值得关注的是,78.6%的假烟受害者表示"难以肉眼辨别",这促使更多企业将防伪重心转向技术层面。例如安徽中烟在"黄山(徽商新概念细支)"烟支内嵌入可食用级彩色纤维丝,可用手机微距镜头查验。
法律层面的震慑力度持续加强。4月1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对一起涉案金额超8000万元的假烟案作出判决,主犯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该案中,犯罪分子利用直播平台以"海关罚没品"名义销售假烟,单场直播销售额曾突破430万元。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指出:"利用新技术手段损害消费者'货真价实'权益的行为,将面临更严厉惩处。"
截至发稿前,记者在长沙高铁南站烟草专卖店看到,新安装的"区块链验真终端"前排起长队。准备赴京出差的刘先生将刚购买的"和天下尊享版"放入验证口,屏幕立即显示:"该卷烟于2025年4月13日10:27:34从常德卷烟厂发出,经三次质检合格,流转过程未异常开封。"这种将供应链全流程"上链"的做法,或许正是破解"货真价实"难题的终极答案。
在这场关乎万亿市场的"保真进化"中,既有科技赋能的创新突破,也有全民参与的监督力量。正如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所言:"每包'货真价实'的卷烟背后,都承载着守护民生福祉的责任。我们既要挥利剑斩断造假黑手,更要筑高墙保护消费者权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nnzjtv.com/news/50.html